管理体系建设

国家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体系建设路径研究

政策法规作者:1mi1 版权:董战峰 王军锋 穆玲玲 吴嗣骏 邬波 (6672)

2018-10-29 13:11:05

摘要:

     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已是全球发展趋势。美国、欧盟、日本等国家地区早已建立了绿色供应商网络(Green Supplier Network)、“延伸生产者责任”(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, EPR)理念上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。随着我国绿色发展的深入推进,加快建立系统完善的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体系需求十分迫切,不仅有利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更是新时期环境管理转型的内在要求。绿色供应链是实施综合型环境管理模式的一个载体,可以更多地利用财税激励、市场经济、信息公开、自愿参与等综合性手段,促进企业自觉加大污染减排力度,自主使用绿色生产工艺、采购绿色原材料,实施“绿色”认证,树立绿色形象,把环境因素作为其竞争力因素,并且通过供应链上下游相关方间的相互监管和市场激励,实现企业环境责任,提高环保部门监管效率,

      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是一项跨部门、跨领域的新型环境管理载体,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加强协调联动,在生产、采购、消费等领域实施多种环境管理手段调控,促进改变传统的“资源—产品—污染排放—环境治理”模式,实施设计、生产、采购、物流、消费、回收等环节的闭合绿色链条,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化环境管理模式。因此,其构建的定位是:发挥各生产、消费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,将生态环境和资源性因素纳入其生产、运用决策行为中去,政府管理部门通过在各行业领域、供应链各链条环节,综合采用行政、法律、经济、技术、宣教等管理手段,建立与市场体系相适应的环境管理制度,在微观和中观层面系统性促进企业、行业实施绿色转型,践行绿色生产、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等,实现绿色发展目标。

      健全五项实施能力保障一是完善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法律保障。这是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基础保障,为各政策机制的运用提供法律依据和执法保障。二是健全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实施的技术保障。推广先进的绿色产品设计理念、产业生态代谢和循环再生理念、清洁生产工艺及低碳、减碳、零碳技术等,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环境管理的科学化、智能化、精细化、信息化水平。三是健全信息平台保障。建设绿色供应链环境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大数据平台,自动采集供应链上各环节环保数据信息,建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,实现生产企业、供应商、回收商以及政府部门、消费者等相关方上下左右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机制,为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制度提供信息基础和决策支持。四是健全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的宣教能力建设。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需要社会各相关方的理解、认知、认同和内化,在绿色供应链推进的初始阶段,宣教机制建设尤为重要,促进最广大的各相关方参与到供应链中,实施绿色生产和消费,这是绿色供应链由点到面、由局部到整体推进的关键。五是顺畅的交流合作机制。充分利用国合会、亚太经合组织等平台,开展双边、多边交流等,积极引进美国、日本等国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先进经验,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经验交流分享与合作;也要加强各试点地区、有关管理部门间、行业间、典型企业间的交流合作,建立顺畅合作机制。通过建立有效的内外合作交流机制,提升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力。



      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相关的市场经济政策,需要加强环保、金融、信贷、证券部门的联动,有效的协调机制是关键。地方层面,考虑到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的综合性、跨部门性,各地政府可成立有关工作领导小组,形成多部门的协同合作机制。为保障顺利推进,可成立专门的绿色供应链工作管理部门,负责处理日常事务,落实工作部署。目前试点地方还可以考虑建立联系会议制度,定期开展工作讨论会,明确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工作思路、确定工作重点,同时及时把控工作进度。将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,以此确保相关工作能够切实推进。其次,地方政府可考虑成立设立专项资金,为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体系建设提供资金保障。最后是加快协调推进试点工作。在全国范围内,从省、市、县不同层面,选取多个典型地区推进绿色供应链试点;结合各试点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,选取一到两个产业,开展行业试点。同时,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科研单位开展专项研究,对绿色供应链试点工作提供全程的技术支撑、跟踪服务,并将科研单位的研究工作与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。



images/user_headimg.jpg

1mi1
1mi1可持续发展顾问
相关推荐

images/user_headimg.jpg

1mi1

1mi1可持续发展顾问

热门内容 换一批
网站首页
Copyright © www.1mi1.org, All Rights Reserved.